中国证券市场起源于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第一家券商,同年上海也有券商成立。早期的券商大多是信托银行的下属机构。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,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式起步。最初的券商行业处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,管理层甚至认为它可以随时关闭。在1987年到1995/1996年的十年间,券商行业处于萌芽和摸索期,特点是“乱”和消息满天飞,大户拥有极大的影响力。
“认购证”是早期新股发行的股权认购凭证。在90年代初,通过购买认购证有机会获得新股,从而获得巨额收益。例如,面值30元的认购证,连号的可以带来1万元的收益,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财富,相当于90年代中期上海一套外销房的价格,而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可能只有100-200元。许多人最初对认购证持怀疑态度,因为它被银行和内部人员拼命推销,让人觉得赚钱的东西不该是这样。但最终,认购证成为了许多人人生中的第一桶金,深刻影响了中国第一代沿海开发者的财富积累。
1995年的“327国债事件”是中国证券历史上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当时国债期货市场多空双方对赌国债是否会贴息,杠杆高达10到50倍。在最后交易日,空头一度占据优势,万国证券因虚假报单试图挽回败局,导致市场剧烈波动,据传当晚有许多人因此跳楼。最终,国务院在凌晨宣布当日交易作废,多头获胜。这起事件揭示了早期证券市场的混乱、监管缺失以及投机风险巨大,对市场参与者造成了巨大冲击,也加速了市场规范化的进程。
在90年代初,券商营业部总经理拥有很大权力,独立核算,有任用权和财务权。当时股票交易并非无纸化,需要到柜台填单,甚至需要托关系才能下单。由于没有涨跌停板,股价波动巨大,下单速度是获利的关键。认识大户和柜台人员,能够直接报单,比别人更快地完成交易,就像现在的量化交易一样,是当时最大的优势。整个行业充满了信息不对称和投机氛围。
2001年至2005年是中国股市经历的最惨重的一次熊市,持续了整整五年。这段时期,平均股价跌破5元,大部分股票跌幅不小于80%,沪深两市的成交量甚至最低跌破30亿(与现在最低5000亿相比)。券商营业部一片死寂,客户怨声载道,许多从业者辞职。对于亲历者而言,这段经历培养了极强的忍耐力,对股票市场和行业的认知也更加深刻,认识到这个行业的波动之大超乎想象。
过去,券商的收入主要依赖佣金,即所谓的“靠天吃饭”。但在近五年,券商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。经纪业务(财富管理,以前称经济业务)的收入占比已经非常低,大部分券商不足三分之一,小券商可能高于一半。券商的主要盈利来源转变为两块:
未来券商的发展趋势将向“大财富管理时代”迈进,与国际领先投行(如高盛、摩根)的发展路径相似。具体而言,主要业务方向包括:
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,优质的投资服务应包含三个核心要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