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医药产业投资问答
1. 创新药与仿制药有何区别?
创新药是在专利保护期内的药物,通常享有20年的专利期,但实际销售时间可能因研发和审批过程而缩短。专利保护期内,创新药是独家生产,企业可以自主定价,因此价格通常较高。仿制药则是在创新药专利期结束后,其他企业可以生产的药物。仿制药无需进行完整的一、二、三期临床试验,只需通过一致性评价和生物等效性试验,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时间,因此价格通常远低于创新药。理论上,仿制药与原研药(创新药过期后,原专利持有者生产的药物)在疗效上是一致的,但在实际生产工艺、辅料等方面可能存在细微差别。
2. 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如何?
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正经历快速崛起。从数据上看,中国创新药市场在全球创新药市场中占比仅为4%,但在全球药物研发管线(pipeline)中,中国贡献了30%以上。更重要的是,2014年之前,海外大型药企从中国本土创新药企购买药物分子的比例为零,而现在这一比例已达到33%,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创新药的实力和国际认可度。然而,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化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,虽然速度较快,但目前主要还是服务于中国本土患者。
3.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创新药出口有何影响?
目前来看,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创新药出口的影响有限,或者说长期来看影响不大,但短期情绪影响较大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创新药的“出口”大多是通过对外授权(BD交易),这属于知识产权授权或服务贸易,而非实体商品贸易。BD交易将知识产权出售给美国公司,由美国公司在当地生产,因此不受实体商品关税的影响。 然而,如果中国药企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(NewCo模式,即中方仍持有部分股权),这种模式可能会面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打压,强制出售股权。但目前这种风险尚未出现,且NewCo模式在对外授权总量中占比不高。总的来说,创新药的本质价值在于其分子研发能力,对于真正具有突破性的药物分子,即使加征关税,大型药企仍愿意支付高价。
4. 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对药企和患者有何影响?
国家药品集采(带量采购)政策对药企和患者产生了深远的结构性影响:
对患者: 集采政策显著降低了仿制药的价格,使得患者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的药物,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。
对仿制药企: 集采导致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,利润空间被压缩,迫使企业进行转型,提升生产效率和规模化能力,否则将面临淘汰。部分仿制药企甚至选择不参与集采,转而通过其他渠道销售。
对创新药企: 国家通过挤压仿制药的利润空间(“腾笼换鸟”)来支持创新药的发展。创新药不参与集采,而是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,虽然价格会有所降低,但能获得医保报销,从而扩大市场份额,加速新药的普及和销售额增长。这鼓励了更多药企投入到创新药的研发中,推动了中国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5. 中国药品集采后,为何仍有患者选择价格更高的原研药?
尽管集采使得仿制药价格大幅降低且疗效理论上与原研药一致,但仍有部分患者选择价格更高的原研药。这可能出于以下原因:
品牌信任: 部分患者对大型药企或进口品牌有更高的信任度,认为价格贵意味着质量更好,担心便宜的仿制药存在“偷工减料”或“纯度不够”等问题,尽管实际上仿制药已通过一致性评价。
医生建议: 医生在处方时可能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自身经验,推荐特定品牌的药物。
心理因素: 患者或家属在面对重大疾病时,出于对健康的重视和对“最好”药物的追求,宁愿选择更贵的原研药,以求心安。
这种现象导致药品市场出现分层,仿制药和原研药各自拥有不同的消费群体。
6. 投资创新药企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?
投资创新药企类似于投资文化创意产业,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:
挑战:高研发风险: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,投入巨大,且成功率低。一个分子可能投入数亿资金,最终却无法上市。
高度分化: 创新药企之间存在巨大差异,有的能研发出百亿潜力的“大药”,有的则可能一无所获。
生命周期短: 创新药受专利期保护,专利到期后会面临仿制药的竞争,导致销售额“悬崖式”下降。
市场情绪波动大: 创新药企估值受预期影响较大,当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时,股价可能出现大幅波动。
机遇:内生价值快速增长: 创新药在临床试验(尤其是一、二、三期数据公布)和上市后快速放量阶段,内生价值会快速增长。
产业结构性变化: 中国医药产业正从仿制向创新转型,政策扶持和人才涌入为创新药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。
全球竞争力: 优秀的中国创新药企能够研发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,通过对外授权获得丰厚回报。
投资者应关注具有良好管线、已有一到两款成功上市且销售数据健康增长,同时医生口碑良好的优质创新药企,并在其内生价值快速增长的特定阶段进行投资,而非长期持有。
7. 患者如何提升对药品的认知以应对大病治疗?
对于日常小病,一般社区医院或常见药物即可应对。但对于重大疾病(如癌症),患者及家属需要深入学习,成为该疾病领域的“专家”:
主动学习: 了解最新治疗方案、新药信息,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临床试验登记平台(如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),了解各类药物的临床试验进展、入组标准等。
寻求专业医生建议: 前往大型三甲医院寻求资深医生的诊疗和建议,多方咨询,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。
考虑参与临床试验: 对于现有治疗无效或出现耐药的患者,参与临床试验是一个可行的选择。特别是三期临床试验,通常会与现有标准疗法进行头对头比较,患者即使被分配到对照组,也能获得标准治疗。优质的临床试验往往竞争激烈,且所有检查费、用药费可能由药企承担。
重要的是要克服对临床试验的固有偏见,认识到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,且在晚期临床阶段药物安全性已有充分保障。
8. 药品与医疗器械在产品特性和市场竞争上有何不同?
药品和医疗器械在产品特性和市场竞争上存在显著差异:
产品特性:药品: 主要保护药物分子结构。一旦分子结构被证实有效并获得专利,其他企业在专利期内无法生产。
医疗器械: 主要保护设计路径或外观。通常可以通过微小设计改动来规避专利,导致仿制和M2(me-too,即“我也是”)产品较多。医疗器械的使用效果与医生的操作技能高度相关,同一器械在不同医生手中可能产生差异较大的效果。
市场竞争:药品: 创新药一旦被证明疗效显著,市场放量速度快,但专利期结束后销售额会面临“悬崖式”下降,竞争激烈。
医疗器械: 市场具有更强的“粘性”。医生一旦习惯使用某种器械,更换成本(重新熟悉、学习)较高,因此早期放量较慢。然而,一旦器械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其市场份额相对稳定,不易被新进入者轻易撼动。这使得医疗器械行业呈现长期、缓慢但稳定的增长趋势,格局相对较好。
因此,投资策略上,药品投资更注重短期内生价值的快速增长阶段,而医疗器械投资则可能更适合长期稳定增长的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