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第一季度,券商板块的整体表现明显弱于市场。年初至今,券商指数下跌了11.3%,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下跌2.4%。然而,从盈利能力来看,券商板块扣非规模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55%,表现非常出色。但环比来看,净利润环比下降了2%,经纪业务收入环比下降22%,这主要是因为券商是高频数据追踪行业,市场更关注环比数据。
券商的业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,经纪业务的占比已不到三分之一(约29%),不再是主要收入来源。自营业务(不含长期股权投资)占比达到43%,与经纪业务合计占总收入的72%。这意味着在过去两三年,券商行业的业绩好坏主要取决于自营业务。投行业务近年来下滑严重,但财富管理、自营和国际业务正成为新的增长点。佣金率持续下滑,靠“吃饭”的日子早已结束。
券商行业的“马太效应”日益加剧,即强者恒强,弱者恒弱。大型券商无论是在净资产收益率(ROE)还是经营杠杆方面,都明显优于小型券商。目前,42家上市券商的平均ROE为1.5%,经营杠杆均值为3.32倍。这意味着投资小型券商目前相当于投资被并购对象,长期来看应更关注大型券商。
未来券商行业面临多重政策利好和发展机遇:
财富管理业务的核心是将居民的货币类资产向权益类资产转移。目前,招商和华泰在零售经纪业务方面表现出色,而中信、华泰和东方财富在指数基金销售方面能力最强。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在代销方面位居第一。未来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将从国内向全球化发展,跨境业务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。
自营业务正从过去的“躺赢”模式(主要依靠债券投资)向多元化投资切换,特别是主动处置的债券权益配置(OCI)规模明显回升,且券商对股权OCI的偏好增加。国际业务将是未来差异化竞争最明显的领域,成为大型券商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新加坡成为大型券商海外布局的必争之地,跨境业务机遇显著,特别是港交所IPO、中概股和美股操作,以及东南亚市场。大型券商在跨境股权衍生品交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。
目前券商板块的平均市净率(PB)为1.24倍,接近近10年估值中位数1.5倍的下方。头部券商的PB在1到1.5倍之间。整体来看,券商板块的估值分化明显,但部分头部券商相对被低估。港股券商的估值更低,部分头部券商的十年峰位数显示其估值处于三分之一以下。
综合券商、高弹性券商和国际化券商是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类型:
风险提示包括商誉减值(如国联民生并购后产生的135亿商誉)、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导致的信用债风险,以及中概股回流放缓可能影响头部券商的跨境投行业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