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1: 作者的核心投资原则是“先要让自己不可被战胜,不犯错,然后等待市场犯错的机会”,这与孙子兵法的“善战者,纤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”异曲同工。这意味着投资者应首先确保自身安全,不轻易亏损,然后在市场极端情绪(贪婪或恐惧)出现时寻找投资机会。巴菲特的“别人贪婪我恐惧,别人恐惧我贪婪”也体现了这一原则。
A2: 市场宽度是衡量市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,它反映了标普500指数中股票收盘价高于其特定移动平均线(如20天、50天、200天)的百分比。当20天和50天市场宽度同时接近或高于85%的极端区域时,通常预示着市场短期或阶段性顶部;反之,当它们同时接近或低于15%的极端区域时,则预示着市场短期或阶段性底部。如果三条市场宽度曲线(20天、50天、200天)同时处于极端区域,那将是极具价值的买入或卖出时机。
A3: 作者举了两个实际案例:
A4: 作者对于美股指数基金通常是“只买不卖”的策略。在市场宽度达到高位极端区域时,他会选择使用股指期货进行对冲,而不是卖出持仓。他认为美股长期牛市的基础并未改变,没有必要卖出,因为即使下跌,迟早也会涨回来。他更倾向于利用极端低位增加投入,因为长期来看会有丰厚回报。
A5: 除了市场宽度,作者还提到了另外两个辅助指标:
A6: 作者观察到,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与散户其实差不多,也存在追涨杀跌的现象。因此,作者认为不必将机构投资者视为散户的对立面,从总体上看,他们是“朋友”。当散户情绪极度看空,机构持仓也下降到较低位置,同时市场宽度也达到中长期极端恐慌区间时,这通常是明确的买入信号。
A7: 作者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,积累财富最快也最简单的方法是“储蓄加股市放大”。这意味着在市场极度恐慌、价格处于低位时,将储蓄投入股市,然后随着股市上涨,这些储蓄会得到放大。他表示自己就是这样做的,并相信其他人也能做到。
A8: 作者强调“凡事不要太绝对,也没有万能的指标”。他指出,市场宽度不一定每次都精确达到85%或15%的极端区域才算“人性之极”;有时即使市场宽度达到极端区域,市场也未必会立即反转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会结合市场宽度、散户情绪调查和机构持仓调查这三个指标进行联合判断,以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