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中国券商行业二十年亲历问答录
1. 中国证券市场和券商行业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?
中国证券市场起源于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第一家券商,同年上海也有券商成立。早期的券商大多是信托银行的下属机构。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,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式起步。最初的券商行业处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,管理层甚至认为它可以随时关闭。在1987年到1995/1996年的十年间,券商行业处于萌芽和摸索期,特点是“乱”和消息满天飞,大户拥有极大的影响力。
2. 什么是“认购证”,它在中国证券市场早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
“认购证”是早期新股发行的股权认购凭证。在90年代初,通过购买认购证有机会获得新股,从而获得巨额收益。例如,面值30元的认购证,连号的可以带来1万元的收益,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财富,相当于90年代中期上海一套外销房的价格,而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可能只有100-200元。许多人最初对认购证持怀疑态度,因为它被银行和内部人员拼命推销,让人觉得赚钱的东西不该是这样。但最终,认购证成为了许多人人生中的第一桶金,深刻影响了中国第一代沿海开发者的财富积累。
3. 90年代中期的“327国债事件”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
1995年的“327国债事件”是中国证券历史上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当时国债期货市场多空双方对赌国债是否会贴息,杠杆高达10到50倍。在最后交易日,空头一度占据优势,万国证券因虚假报单试图挽回败局,导致市场剧烈波动,据传当晚有许多人因此跳楼。最终,国务院在凌晨宣布当日交易作废,多头获胜。这起事件揭示了早期证券市场的混乱、监管缺失以及投机风险巨大,对市场参与者造成了巨大冲击,也加速了市场规范化的进程。
4. 早期券商行业的工作环境和特点是怎样的?
在90年代初,券商营业部总经理拥有很大权力,独立核算,有任用权和财务权。当时股票交易并非无纸化,需要到柜台填单,甚至需要托关系才能下单。由于没有涨跌停板,股价波动巨大,下单速度是获利的关键。认识大户和柜台人员,能够直接报单,比别人更快地完成交易,就像现在的量化交易一样,是当时最大的优势。整个行业充满了信息不对称和投机氛围。
5.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怎样的“熊市”?对券商行业和从业者有何影响?
2001年至2005年是中国股市经历的最惨重的一次熊市,持续了整整五年。这段时期,平均股价跌破5元,大部分股票跌幅不小于80%,沪深两市的成交量甚至最低跌破30亿(与现在最低5000亿相比)。券商营业部一片死寂,客户怨声载道,许多从业者辞职。对于亲历者而言,这段经历培养了极强的忍耐力,对股票市场和行业的认知也更加深刻,认识到这个行业的波动之大超乎想象。
6. 近年来(特别是近五年)券商行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过去,券商的收入主要依赖佣金,即所谓的“靠天吃饭”。但在近五年,券商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。经纪业务(财富管理,以前称经济业务)的收入占比已经非常低,大部分券商不足三分之一,小券商可能高于一半。券商的主要盈利来源转变为两块:
- 大量自营业务: 前几年以债券自营为主,是券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。
- 境外业务: 近两年美元走强,拥有境外牌照的券商收入更好。 整体而言,券商行业出现了极端的“分化”,盈利能力天差地别。
7. 券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?
未来券商的发展趋势将向“大财富管理时代”迈进,与国际领先投行(如高盛、摩根)的发展路径相似。具体而言,主要业务方向包括:
- 自营业务: 仍将存在,且跨境业务将日益重要。
- 投行业务: 上市业务(包括境内外和港股)仍然是券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- 资产管理(资管)业务: 财富管理是核心,旨在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
8. 作为个人投资者,如何获得优质的投资服务和正确的投资理念?
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,优质的投资服务应包含三个核心要素:
- 赚钱的路径: 并非直接给出结果(如推荐某只必涨的股票),而是提供深入的企业和行业研究,解释为何推荐某公司,分析其盈利增长的逻辑。专业的投资在于对企业的深度研究。
- 正确的投资理念(投资者教育): 将巴菲特、芒格等投资大师的智慧转化为理念,告知投资者,培养其良好的投资习惯。这些理念可能是真理性的,如“不要加杠杆”,它们会在关键时刻帮助投资者豁然开朗。
- 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: 投资股票有两种主要方式: - 以企业为路径: 寻找优质企业,让企业盈利带动财富增长。 - 以价格波动为盈利(投机): 关注资金流向、成交量变化,并严格设置止损。 无论选择哪种路径,都应学习企业研究、看盘、资金分析、成交量分析、止损设置等知识。这些知识在过去100-150年已被大量书籍和实践证明,是投资者积累财富的重要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