差别

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。

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

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
后一修订版
前一修订版
超级绩效 [2025/08/03 11:52] – [類群循環動態發展] wyrover超级绩效 [2025/08/03 12:04] (当前版本) wyrover
行 3: 行 3:
 當我考慮買進某支股票時,首先要判斷自己所處理的情況屬於哪種類型。對於相關公司營運所屬行業或產業的性質,我必須要能夠知道如何預期盈餘成長,而且要瞭解市場對於這方面展望的普遍看法,並觀察目前股價是否已經反映相關資訊。面對特定一支股票,將公司做歸類,能夠有效協助我整理思緒與看法。這種程序可以幫助我決定一支股票所屬的市場類型,並藉此評估該股票處在成熟化循環或發展曲線上的位置。任何公司都不會永遠停留在發展曲線上的相同位置,有些股票會花更長時間待在循環的某個階段;可是,幾乎所有企業都會展現自然的成熟化程序。長久以來,我已經研究數以萬計的上市公司。我發現,股票通常可以劃分為六種類型: 當我考慮買進某支股票時,首先要判斷自己所處理的情況屬於哪種類型。對於相關公司營運所屬行業或產業的性質,我必須要能夠知道如何預期盈餘成長,而且要瞭解市場對於這方面展望的普遍看法,並觀察目前股價是否已經反映相關資訊。面對特定一支股票,將公司做歸類,能夠有效協助我整理思緒與看法。這種程序可以幫助我決定一支股票所屬的市場類型,並藉此評估該股票處在成熟化循環或發展曲線上的位置。任何公司都不會永遠停留在發展曲線上的相同位置,有些股票會花更長時間待在循環的某個階段;可是,幾乎所有企業都會展現自然的成熟化程序。長久以來,我已經研究數以萬計的上市公司。我發現,股票通常可以劃分為六種類型:
  
-<table><tr><td>1. 市場領導股 (Market leaders)</td><td>4. 轉機股 (Turnaround situations)</td></tr><tr><td>2. 頂級競爭股 (Top competitors)</td><td>5. 景氣循環股 (Cyclical stocks)</td></tr><tr><td>3. 機構青睞股 (Institutional favorites)</td><td>6. 過氣領導股與落後股 (Past leaders and laggards)</td></tr></table>+1. 市場領導股 (Market leaders) 
 +2. 頂級競爭股 (Top competitors) 
 +3. 機構青睞股 (Institutional favorites) 
 +4. 轉機股 (Turnaround situations) 
 +5. 景氣循環股 (Cyclical stocks) 
 +6. 過氣領導股與落後股 (Past leaders and laggards)
  
 ## 市場領導股 ## 市場領導股
行 86: 行 91:
  
 {{::15.png|}} {{::15.png|}}
 +
 ## 景氣循環股 ## 景氣循環股
  
行 141: 行 147:
 * 藥品,醫療與生化科技 * 藥品,醫療與生化科技
 * 休閒/娛樂 * 休閒/娛樂
 +
 ## 創新與機會 ## 創新與機會
  
行 152: 行 159:
 ## 領導股打噴嚏,整類群患感冒 ## 領導股打噴嚏,整類群患感冒
  
-市場領導股往往能夠預示某強力產業群的前 進;同樣地,投資人也應該密切留意產業群最重要 的兩、三支股票,因為其負面動向經常能夠預先顯 示整個產業群即將遭遇的麻煩。對於表現最佳的產 業類股,務必留意其中最重要的領導股。各位經常 可以看到,某類群內的某支股票突然大跌,而整個 群體不久也跟著受難。如果某類群的一支或多支 股票相繼做頭,很可能也就代表整個類群同樣有麻 煩。即使是間接相關的股票,譬如上流供應商或下+市場領導股往往能夠預示某強力產業群的前 進;同樣地,投資人也應該密切留意產業群最重要 的兩、三支股票,因為其負面動向經常能夠預先顯 示整個產業群即將遭遇的麻煩。對於表現最佳的產 業類股,務必留意其中最重要的領導股。各位經常 可以看到,某類群內的某支股票突然大跌,而整個 群體不久也跟著受難。如果某類群的一支或多支 股票相繼做頭,很可能也就代表整個類群同樣有麻 煩。即使是間接相關的股票,譬如上流供應商或下流客戶,可能也會受到牽連。根據歷史資料觀察,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超級強勢股跟整個產業群的漲勢有關。總之,投資人務必留意一個產業群的領導股,如此絕對有助於掌握整個產業群的表現。如果看到某主要領導股急漲之後大跌,那就要小心了,因為這經常是整個產業群即將陷入麻煩的初步徵兆。 
 + 
 + 
 +{{::25.png|}} 
 + 
 +## 新科技變成舊科技 
 + 
 +每個創新最終都有不再是創新的時候;這樣的過程會藉由市場滲透與最終飽和的路徑而發展。這是個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。每一種創新(鐵路、汽車、無線電、電視、電腦、網際網路等)最初都起始於相對高價區,只有少數人負擔得起,市場規模有限。然後,隨著科技與製造程序進步,新產品的價格慢慢下降。於是,市場滲透程序開始,愈來愈多潛在用家能夠取得新產品/服務。可是,滲透到某種程度之後,市場終究會飽和;汽車與電視就是典型的例子。這個時候,市場基本上成為重置市場,整體銷售單位的成長,將受限於整體經濟緩慢的成長。 
 + 
 +市場一旦飽和,進一步滲透的空間就不大。產品單位價格下跌,銷售單位數量即使增加,幫助也不大。至此,整個產業便已不再是成長型產業了。在某些情況下,科技與製造程序的進步,可能會導致產品價格下跌,這方面的影響甚至會超過銷售單位的增加。到了這種市場飽和期間,競爭壓力通常會嚴重壓抑營運利潤。原本銷貨成長快速的成長型產業,現在邁入了整合期,競爭異常劇烈。這類整合期有種顯著的特色,就是營運毛利經常遠低於先前產業的平均水準,業者家數也會下降,破產變得更普遍。一九八〇年代與一九九〇年代,以個人電腦為基礎的高科技產業,就歷經過這類的滲透程序。一九二〇年代的汽車產業,以及一九五〇年代的電視產業,經驗也沒有什麼不同;可是,如今整個循環的發展步調變得更快,或許是因為資訊流量與市場全球化的關係。 
 + 
 +{{::28.png|}}
打印/导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