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财务自由问答录:指数化投资策略
1. 投资理财的目标应该如何设定?
理想的投资理财目标应具有长期性和一致性,最好能贯穿整个生命周期,甚至可以世代传承。与其每年设定新的目标,不如制定一个能够长期坚持的宏大战略。这意味着你的投资方法应该具有普适性,不论市场如何变化都能适用,避免因市场波动频繁调整策略。
2. 对于普通服务业从业者,如何在薪资不高的情况下实现财富积累,甚至提早退休?
虽然服务业薪资相对较低,但通过策略性的储蓄和投资仍能实现财富积累。关键在于:
- 高储蓄率: 许多服务业工作(如连锁便利店直营店员)虽然基础薪资不高,但常因人手不足导致频繁加班,客观上减少了消费时间,反而有助于储蓄。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,如果薪水低于某个门槛,就意味着过得“太爽”,储蓄不够。
- 设立消费障碍: 刻意制造花钱的困难,例如不办理信用卡、现金卡,避免冲动消费。通过“绑住自己”的方式,就像神话中奥德修斯对抗海妖歌声一样,不依赖强大的自制力,而是通过外部限制来强制储蓄。
- 指数化投资: 将积蓄和资产(例如出售房产所得)投入到指数化投资(如ETF)中。这是一种被动投资策略,旨在获取市场平均回报,避免了主动选股的风险和复杂性。
3. 为什么建议选择指数化投资,而不是主动投资个股?
选择指数化投资有几个重要原因:
- 主动投资的挑战: 许多主动投资者在回顾过去的成功时,往往发现更多是运气成分,而非精确分析和判断。市场上能真正通过主动投资获得巨大财富的,多是企业家而非纯粹的投资者,例如沃伦·巴菲特被认为是企业家而非纯粹的投资家。
- “1%股票”现象: 长期来看,股票市场的绝大部分回报可能仅来自1%的少数股票。然而,要提前识别并长期持有这1%的股票几乎是不可能的,因为领涨的行业和公司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(例如从早期的水泥、农业到后来的电子产业,以及目前的台积电)。错过了这1%的股票,就会损失大部分回报。
- “1%上涨时间”现象: 长期投资回报也高度依赖于参与市场中那1%的关键上涨时间。例如,如果错过台湾加权指数(或0050 ETF)在20多年中涨幅最大的少数几天,年化回报率可能会大幅下降,甚至低于银行定存。因此,持续在场,避免错过这些关键时刻,是指数化投资的优势。
4. 所谓的“1%的股票”和“1%的上涨时间”具体指什么?
- 1%的股票: 指的是在某个较长时期内,整个股市的绝大部分总回报(例如美国股市)是由极少数表现特别突出的公司贡献的。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持有这些“明星”股票,你很难跑赢大盘。问题在于,这些“明星”股票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们会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更迭,难以提前预测和长期持有。
- 1%的上涨时间: 指的是在较长期的投资过程中,市场的总涨幅往往集中在非常短的几个交易日内。如果你在这些关键的上涨日未能参与市场(例如,因为择时而卖出或未入场),你的整体投资回报会大打折扣,甚至可能远低于平均水平。
5. 如果错过了“1%的上涨时间”,对投资回报有什么影响?
影响非常显著。以台湾加权指数从2002年到2024年的数据为例,如果全程参与,年化报酬率可达约11.83%。但如果错过了涨幅最大的10天,年化报酬率就会降到8%左右。如果错过了涨幅最大的54个交易日(约占总交易日的1%),年化报酬率甚至会低至0.73%,这比银行定存还要低。这强调了“始终在场”对于长期投资成功的重要性。
6. 普通人如何避免陷入频繁调整投资目标和策略的误区?
避免频繁调整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理财是一个长期、贯穿生命始终的战略,而非每年都需要“新目标”的短期行为。如果每年都需要调整战略,说明之前的策略本身可能存在问题,或者它并非普适和可持续。应像巴菲特遗嘱中建议的90%投资标普500指数那样,选择一个长期有效且无需频繁干预的策略。
7. 像便利店店员这类薪资不高的职业,是否真的有可能通过投资实现财务自由或提早退休?
完全可能。例如文中所提到的案例,一位服务业(便利店)从业者,在40多岁时因身体原因得以离开职场,并依靠指数化投资实现了“半退休”的生活。这主要得益于高储蓄率(即使薪资不高,但通过加班和节制消费积累了大量本金)以及将这笔本金(约700万新台币)全部投入到指数化投资中,让钱“滚雪球”。这表明,即使起点不高,只要策略得当,持之以恒,普通人也能通过投资改善生活,甚至实现财务独立。
8. 投资是为了实现“天赋巨富”吗?
不是。投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,而不是为了实现“天赋巨富”。世界上最顶级的富豪,即便如沃伦·巴菲特,也首先是企业家,通过经营企业积累财富,而非仅仅依靠投资买卖股票。对于普通人而言,投资的价值在于稳健地积累财富,实现财务目标,从而提升生活质量,而非一夜暴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