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财创业问答:财富与幸福之道

1. 作者是如何定义“变有钱的公式”的?

作者认可林明璋老师提出的“变有钱的公式”,即“多存点钱”、“少亏点钱”和“放久一点”。他认为这三个要素看似简单,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。年轻时,作者曾因盲目追求快速赚钱而多次创业失败,并大量亏损。他通过亲身经历认识到,财富的积累需要耐心和时间,而不是投机取巧。

2. 作者为什么强调“数字排毒”的重要性?

作者认为社交媒体对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。他提到,社交媒体平台利用算法推送引发负面情绪的内容,导致用户沉迷其中,产生自我贬低和焦虑。通过每年进行30天的数字排毒,他得以清空思绪,将时间用于深入思考和阅读有价值的知识,从而形成积极循环,摆脱负面情绪。他建议家长和学校也应意识到社交媒体的危害,共同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,甚至在学校内推行“无手机”政策。

3. 作者的“快乐收入大于极简支出”的财务自由观是什么?

作者认为,真正的财务自由是“快乐收入大于极简支出”。他通过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经历认识到,人生中许多快乐和难忘的回忆并非金钱所能购买。他主张人们应明确自己所需的金钱数量,而非盲目追求财富。通过建立“快乐事业”(即能发挥专长、贡献社会,并让自己每天都充满热情的工作),并坚持不懈地投入,等待指数型成长,就能实现财务自由。他以在台东购买面朝大海的独栋别墅为例,说明极简生活也能满足高质量的生活需求。

4. 作者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挫折,并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?

作者在年轻时曾因年薪400万而自视甚高,认为赚钱轻而易举,因此投资高风险产品并多次创业失败,最终负债累累。他尝试过各种创业项目,甚至在疫情爆发前投入大量资金准备开展自行车旅游业务,却因疫情而功亏一篑。这些经历让他认识到,金钱并非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创业需要脚踏实地,避免盲目乐观和高风险投资。

5. 作者是如何走出困境并重新开始的?

在创业失败和疫情重击后,作者陷入财务困境,甚至负债。他通过贵人的帮助,开设线上课程,获得了一笔启动资金。随后,他开始盘点自身资源,出售可变现物品,并严格控制开支,开源节流。幸运的是,他获得了在Intel工作的机会,稳定了收入。这些经历让他明白,即使被打倒在地,也要抓住机会学习、反思,并相信自己总能重新开始。

6. 作者对投资的看法有何转变?

作者年轻时曾看不起定期定额、长期投资的方式,认为过于缓慢,转而追求高风险的权证,虽然曾因运气好赚取大笔利润,但最终也亏损数百万。他后来幡然醒悟,认识到自己并没有那么厉害,多数专业投资者也无法跑赢市场。他现在选择老老实实购买ETF,并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业中,认为这才是最快的财富积累方式。他强调,投资应选择胜率大的事情,并坚持长期持有,让时间带来回报。

7. 作者为何选择自媒体作为创业方向?

作者选择自媒体作为创业方向,是因为它可以在线操作,方便他实现搬到台东居住的愿望。他认为自媒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,如写作、讲故事和制作视频。他更注重通过长视频建立个人品牌和社群,而非仅仅追求广告收入和流量。他相信,只要持续创作有价值的内容,就能积累忠实粉丝,从而发展出围绕个人品牌的多元化业务,实现长期稳定的收入。

8. 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?

作者认为,成功的关键因素是“耐心”。无论是投资理财还是创业,他都强调耐心的重要性。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,从年轻时的急功近利到后来的脚踏实地,认识到耐心才能带来真正的积累和成长。即使在自媒体事业中,面对初期较低的订阅和观看量,他也坚信只要持续创作,假以时日必能取得成功。他认为,耐心能让人抵制短期诱惑,专注于打磨产品,从而实现指数型增长。

打印/导出